查看原文
其他

丰子恺:火车厢是人间世的模型

【 点击蓝色文字,关注城市记忆】

火车擒住轨,在黑夜里奔:

过山,过水,过陈死人的坟:

过桥,听钢骨牛喘似的叫,

过荒野,过门户破烂的庙;

过池塘,群蛙在黑水里打鼓,

过噤口的村庄,不见一粒火;

过冰清的小站,上下没有客,

月台袒露着肚子,像是罪恶。

——节选自徐志摩《火车擒住轨》


19世纪,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。百余年来,从蒸汽火车到绿皮火车,再到动车、高铁,火车承载了太多离去与归来的故事,也见证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迁。


摄影师王福春曾拍下一组题为《火车上的中国人》的影像,跟踪记录了从1978年到2000年20多年间,车厢里的人生百态。


他早年拍的照片里,有些场景充满了时代的印记:


那时候,有电视的火车车厢叫做放像车厢


衣不蔽体的乘客


想尽一切办法找位子睡觉


还可以提鸟笼上火车


乘车的娱乐活动:打麻将


而新近拍摄的照片里,有很多是如今在车厢中常见的场景:


利用乘车时间敷面膜


戴耳机听歌入睡,还有萌萌的眼罩


集体沉迷于平板电脑的小孩子们


每每登上火车,接下来的数小时的时间,就要和众多陌生人分享一个密闭的车厢空间。一路上,乘客心中装着两头的心事——被抛在身后的出发地,与在前方遥遥相待目的地。这趟旅途是否愉快,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随机遇上的其他乘客。多种因素交叠下,倒使得在火车车厢中度过的时光尤为难忘。


有人说,旅途是人生的绝妙隐喻,车厢则是社会的缩影。


漫画家丰子恺曾经写过一篇《车厢社会》,记述他乘坐火车的经历。算起来,丰子恺年轻时第一次乘火车应该是在1915年前后,那时候火车远未普及,条件设施和现今的天差地别,但乘客的心境却相去不远。


“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,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。”

以下内容节选自:《车厢社会》丰子恺

我第一次乘火车,是在十六七岁时,即距今二十余年前。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,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,平时我但闻其名,却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。十六七岁时,我毕业于本乡小学,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,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。


以前听人说:“火车厉害得很,走在铁路上的人,一不小心,身体就被碾做两段。”又听人说:“火车快得邪气,坐在车中,望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。”我听了这些话而想象火车,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,觉得可怕。但后来看到了,乘到了,原来不过尔尔。天下事往往如此。


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,二十余年中,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。至少每年乘三四次,有时每月乘三四次,至多每日乘三四次。(不过这是从江湾到上海的小火车)


丰子恺漫画


一直到现在,乘火车的次数已经不可胜计了。每乘一次火车,总有种种感想。倘得每次下车后就把乘车时的感想记录出来,记到现在恐怕不止数百万言,可以出一大部乘火车全集了。


然而我哪有工夫和能力来记录这种感想呢?只是回想过去乘火车时的心境,觉得可分三个时期。现在记录出来,半为自娱,半为世间有乘火车的经验的读者谈谈,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乍如是想的?


第一个时期,是初乘火车的时期。那时候乘火车这件事在我觉得非常新奇而有趣。


自己的身体被装在一个大木箱中,而用机械拖了这大木箱狂奔,这种经验是我向来所没有的,怎不教我感到新奇而有趣呢?


那时我买了车票,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。上了车,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坐。因此可以眺望窗外旋转不息的远景,瞬息万变的近景,和大大小小的车站。


一年四季住在看惯了的屋中,一旦看到这广大而变化无穷的世间,觉得兴味无穷。我巴不得乘火车的时间延长,常常嫌它到得太快,下车时觉得可惜。


我欢喜乘长途火车,可以长久享乐。最好是乘慢车,在车中的时间最长,而且各站都停,可以让我尽情观赏。


我看见同车的旅客个个同我一样地愉快,仿佛个个是无目的地在那里享受乘火车的新生活的。


我看见各车站都美丽,仿佛个个是桃源仙境的入口。其中汗流满背地扛行李的人,喘息狂奔的赶火车的人,急急忙忙地背着箱笼下车的人,拿着红绿旗子指挥开车的人,在我看来仿佛都干着有兴味的游戏,或者在那里演剧。


世间真是一大欢乐场,乘火车真是一件愉快不过的乐事!可惜这时期很短促,不久乐事就变为苦事。


丰子恺漫画


第二个时期,是老乘火车的时期。一切都看厌了,乘火车在我就变成了一桩讨嫌的事。


以前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。现在也盼望车子快到,但不是热烈地而是焦灼地。意思是要它快些来载我赴目的地。


以前上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,现在不拘,但求有得坐。以前在车中不绝地观赏窗内窗外的人物景色,现在都不要看了,一上车就拿出一册书来,不顾环境的动静,只管埋头在书中,直到目的地的达到。


为的是老乘火车,一切都已见惯,觉得这些千篇一律的状态没有甚么看头。不如利用这冗长无聊的时间来用些功。但并非欢喜用功,而是无可奈何似的用功。


每当看书疲倦起来,就埋怨火车行得太慢,看了许多书才走得两站!这时候似觉一切乘车的人都同我一样,大家焦灼地坐在车厢中等候到达。


看到凭在车窗上指点谈笑的小孩子,我鄙视他们,觉得这班初出茅庐的人少见多怪,其浅薄可笑。有时窗外有飞机驶过,同车的人大家立起来观望,我也不屑从众,回头一看立刻埋头在书中。


总之,那时我在形式上乘火车,而在精神上仿佛遗世独立,依旧笼闭在自己的书斋中。那时候我觉得世间一切枯燥无味,无可享乐,只有沉闷、疲倦、和苦痛,正同乘火车一样。这时期相当地延长,直到我深入中年时候而截止。



第三个时期,可说是惯乘火车的时期。乘得太多了,讨嫌不得许多,还是逆来顺受罢。


心境一变,以前看厌了的东西也会从新有起意义来,仿佛“温故而知新”似的。最初乘火车是乐事,后来变成苦事,最后又变成乐事,仿佛“返老还童”似的。最初乘火车欢喜看景物,后来埋头看书,最后又不看书而欢喜看景物了。


不过这会的欢喜与最初的欢喜性状不同:前者所见都是可喜的,后者所见却大多数是可惊的,可笑的,可悲的。


不过在可惊可笑可悲的发见上,感到一种比埋头看书更多的兴味而已。故前者的欢喜是真的“欢喜”,若译英语可用 happy 或 merry 。后者却只是 like 或 fond of ,不是真心的欢乐。


实际,这原是比较而来的;因为看书实在没有许多好书可以使我集中兴味而忘却乘火车的沉闷。而这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倒是一部活的好书,会时时向我展出新颖的 page 来。惯乘火车的人,大概对我这话多少有些儿同感的吧!



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,但看各人的坐位,已够使人惊叹了。同是买一张票的,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,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。


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,把头向着里,故作鼾声,或者装作病了,或者举手指点那边,对他们说“前面很空,前面很空”。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的话,让他安睡,背着行李向他所指点的前面去另找“很空”的位置。


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,当作自己的卫队。若是方皮箱,又可当作自己的茶几。看见找坐位的人来了,拚命埋头看报。


对方倘不客气地向他提出:“对不起,先生,请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了,大家坐坐!”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:“那边也好坐,你为甚么一定要坐在这里?”说过管自看报了。


和平谦让的乡下人大概不再请求,让他坐在行李的护卫中看报,抱着孩子向他指点的那边去另找“好坐”的地方了。


在车厢社会里,但看坐位这一点,已足使我惊叹了。何况其他种种的花样。总之,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,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。故我们乘火车不必看书,但把车厢看作人间世的模型,足够消遣了。


回想自己乘火车的三时期的心境,也觉得可惊,可笑,又可悲。


可惊者,从初乘火车经过老乘火车,而至于惯乘火车,时序的递变太快!


可笑者,乘火车原来也是一件平常的事。幼时认为“电线同木栅栏一样”,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,后来那样地厌恶它而埋头于书中,也一样地可笑。


可悲者,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,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,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。


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。记得那车厢中很有秩序,全无现今所见的怪状。那时我们在车厢中不解众苦,只觉旅行之乐。但这原是过去已久的事,在现今的世间恐怕不会再见这种车厢社会了。


前天同一位朋友从火车上下来,出车站后他对我说了几句新诗似的东西,我记忆着。现在抄在这里当做结尾:


人生好比乘车:

有的早上早下,

有的迟上迟下,

有的早上迟下,

有的迟上早下。


上了车纷争坐位,

下了车各自回家。


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,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。


END

  • 本文来源于凤凰网读书(ID:ifengbook),摄影 | 王福春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  • 本文编辑 | 城小忆(微信号:chengshijiyiwh),图片为编者所加。

往期精选

长沙老铺街掠影 | 乐诚堂:明德校友永远的记忆

陶国俊:西长街今昔 | 沈小丁:老地图中的长沙

贺大明:话说展览馆 | 梁小进:通泰街半个世纪

九如斋与长沙南货 | 陈先枢:文夕大火前的长沙

烈士公园的桥有这么多知识点 | 画里画外老长沙

想要投稿

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

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

(文字或图片)敬请发送到

citymemory@csjyds.com

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城市记忆CityMemory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